物理学的困境

早上看到一只小蚂蚁在努力地搬动几十倍体积于自己的食物。心中忿忿。人类真的比蚂蚁厉害很多吗?蚂蚁无法离开地球,人类无法离开太阳系。

从托勒密的时代开始,物理学最火的研究领域经历过多次变迁:从天文学,到力学,到热学,到电磁学,到原子和分子物理,到粒子物理,到凝聚态。

最后一个转变我想大家都清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理学家分裂成两派,一派认为the party is over,人类已经没钱造加速器了。另一派认为人类应该努力造。2016年杨振宁和丘成桐的辩论即为此(两人的文章发表在知识分子,如此重要的东西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极为罕见)。从今天往回看,历史基本延续了前一派的预测,物理学的重心变到了凝聚态,去研究固体、液体、导体、玻璃的性质。凝聚态不那么费钱,也几乎立刻就能对人类有帮助。

悲伤的是,我觉得,如果没有更大的加速器的话,人类永远也理解不了暗物质和暗能量,也永远不知道量子力学的众多诠释(哥本哈根、德布罗意-波姆、多世界)谁对谁错,也永远不可能实现星际旅行。

但是,我依然是认可杨振宁的想法的。有人说,造大加速器也就能花个几百亿美元,一个恒大欠了几千亿美元王者荣耀一年的收入有几十亿美元摩根大通的年收入有一千多亿美元Harvard每年的收入也有几十亿美元。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学体制下,各国投入的研究经费(R&D)至多只能占GDP的5%(各国列表,以色列和韩国最高,5%左右),这是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不是人的主观意志能改变的——你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去帮助国家搞科研,把研究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到50%。如果一个国家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就类似于杨广造大运河,过不了几年就会游行、起义、革命,到时候政府停摆,连本来的研究经费都没了。说白了,老百姓更关心能不能在城市里有房子住、有没有游戏可以玩、股票是涨还是跌、小孩能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而不是五十年、一百年之内不会改善人类生活的粒子物理。这也无可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