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水平的物理
我和小娄在向新来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
我:小娄是做粒子物理的。
新来的同学:哦哦。
小娄:懿轩是研究诺奖水平物理的。
新来的同学:啥?
昨天给学生上课,讲到这张图:
一个想法突然钻入我的脑海——在深度学习中,过去十年大家一直在拼命增加参数量,那为什么没有导致过拟合呢?
一个原因是——那是因为数据量也在上涨。但是,过去三年(2022-2024),互联网上所有的文本数据几乎都被拿来训练了,而人们还在拼命增加大语言模型的参数量,但是却并没有导致过拟合!
这有点不可思议。如果这张图是对的,那么在互联网上的文本数据都用了的情况下,增加参数量应该导致过拟合才对,即模型在新的数据上效果变差。
《失业》
好久没去星座吃拉面了。早上心血来潮,发觉拉面改成用机器做了。
小时候的我肯定只会感慨科技的神奇。但是今天我问卖面大叔:“原来拉面的那个小伙呢?”
大叔:“回家了,找别的工作了。”
我叹息了一声。吃面的时候亦心事重重。
随感:
刚才看了看八王之乱和隋末唐初历史视频,感觉晋惠帝司马衷和隋炀帝杨广真是神似。一个聪明到极致,一个傻到极致。之前也写过,但没写得很露骨。
我一路走来,没见过司马衷,杨广 倒是见过不少。只不过杨广擅长文学,他们擅长数学,仅此而已。
杨广当年有句名言:“天下的人还是太多了。”在广哥眼里,人不是人,和猪羊差不多,死了一批还会再有一批,所以他修新都城、修大运河、三征高句丽,死了再多人他都不心疼。另外,在广哥眼里,天下都是他的,他给天下人发工资,天下人自然都应该为他而死。
我看现在的科学家,有不少也和杨广一样,并不把人当人看,而当成工具或者耗材,不管是对自己的学生还是对社会上其他人。只不过现在是文明社会,不能像杨广一样动不动害死百万人。
在使用hexo时,我发现,我的Markdown转成HTML时,多个空行会变成一个空行,即多个\n会变成一个\n。
咋办呢?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有的不行,有的改变太多、担心出错。
最后,我选择在Markdown中手动加入<br>
。
Markdown, HTML, hexo, next,终究只是工具而已,能用就行。
看了 Dalio 的 World Order,写点文字
优点
缺点
其实我看金老的小说,只有部分章节喜欢。很多章节完全看不下去。
我猜,因为最开始是报纸连载,所以难免凑字。
天龙八部,只喜欢萧峰的那条线。段誉和虚竹的真是看不下去。
射雕英雄传,只被结尾成吉思汗和郭靖的英雄之辩震撼到了。这也是全金庸小说里我觉得最深刻的一章。
神雕,只喜欢最后的八回。
小林又更新了,涉及自己的赚钱方式和团队组成,真是个诚实的自媒体啊。
中文科技教科书能被翻译成英文的,我只听说过周志华的西瓜书。
中文科技自媒体能让英文母语者打开字幕看的,我只知道小林和李永乐。
等啥时候中文科技教科书能全都咔咔被翻译成英文,中文科技自媒体在YouTube上能让其它母语者心甘情愿地开字幕看,那一天太美不敢想。
今年回家,格外高兴。
我变了。以前我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现在我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这一转变,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有:
我很早就察觉到了。今天和家人聊天,聊到此话题,遂记录。
从记事到大三结束,我一直认为——科学家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
2022年及之后,这个观点至少受到以下三点的冲击:
第一是和 WY 的交流。她回家过年时,跟我说,她爸爸给大姑上坟,一直在哭,那时候就是太穷了。类似的交流还有很多。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想不想让你的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想不想让你的孩子收到更好的教育,如果想,你觉得这要靠科学家,还是靠政治家和经济学家?
第二是和弟弟的交流。他问我:“你一直觉得,你做出伟大成就,就应该被分配到更多的东西。但我觉得,可以稍微多一点,但不能太多。如果没有食堂大妈、清洁工、建筑工人、生产螺丝和螺母的人,你们科学家又能做出什么贡献?”
这是一个研究生的愤怒。
在曼哈顿计划中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全人类。
在回国的浪潮中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国家和民族。
在美苏冷战时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制度是更好的制度。
但是现在,我们什么也做不了。